207億元!大眾汽車與優美科成立合資公司
9月27日,大眾汽車集團電池業務分公司PowerCo與來自比利時的材料科技集團優美科宣布,雙方在歐洲成立了一家合資企業,攜手建立大規模的可持續電池供應鏈。
據悉,該合資公司的計劃是,推動大眾薩爾茨基特電池工廠在2026年達到年產動力電池40GWh;到2030年年產能提升至160GWh,可以為220萬輛電動汽車提供動力電池。這也是9月1日大眾汽車集團新任首席執行官奧博穆上任以來的第一個大動作。
雙方攜手目的何在
至今,大眾汽車集團在推動電動化轉型方面依然執著,并沒有因為首席執行官的更迭而受到影響。
據了解,按照雙方簽署的協議,大眾PowerCo與優美科(Umicore)共同投資28.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07億元)成立新的合資公司,雙方在經營、生產中將均攤成本、投資,并平分利潤。
其實,早在2021年12月,雙方就已經開始商談合作事宜,此次正式落地。而此前,大眾計劃于2030年前在歐洲建立6座電池工廠。其中,首座工廠是今年7月7日大眾投資2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38億元)的薩爾茨基特電池工廠,計劃于2025年投產,由此將大眾汽車所使用的動力電池成本降低約50%。此外,大眾還計劃逐步在薩爾茨基特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電池供應鏈。
“合資公司或將選擇在波蘭生產電池負極材料,因為當地的工業實力較強。”優美科首席執行官馬蒂亞斯·米德雷奇表示,優美科主要為動力電池企業提供電池負極材料。他說,在與大眾的合資公司中,優美科將負責合資公司的運營管理和知識產權許可工作,并有權任命合資企業首席執行官。
“從中不難發現,雙方成立合資企業的目的,是減少動力電池產業鏈對外部的依賴,降低供應鏈風險。”西北工業大學新能源應用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于冬生向《中國汽車報》記者表示,無論從投資方面還是從合作內容方面,其中都體現出大眾汽車向電動化轉型的堅定信心。尤其是經歷近年來的全球疫情及芯片短缺的教訓,包括大眾汽車在內的車企對于降低供應鏈風險有著共同的追求,此次的攜手也清晰地體現出這一目的。
雙方實力究竟如何
其實,無論是大眾PowerCo,還是優美科,在這場攜手的合作中都有自己的優勢。
名不見經傳的PowerCo,的確是大眾汽車新成立的公司。今年7月7日,在大眾汽車集團舉辦的全球“電池日”活動中,大眾汽車宣布,將把大眾汽車全球電池業務并入新成立的公司PowerCo,并管理大眾汽車的整個電池價值鏈中的活動。據稱,PowerCo的計劃是年銷售額達到20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380億元),在歐洲將發展到員工人數達2萬人。除了完成大眾汽車集團在歐洲建立6座工廠的使命,PowerCo還將在北美建立電池超級工廠。
相對于PowerCo,有185年歷史的優美科是一家跨國材料科技巨頭。優美科的營業收入主要來自清潔能源技術材料、包括動力電池材料領域,而其研發投入也大部分在該領域,如控制排放的催化劑、可充電電池材料和回收技術。優美科創造可持續價值目標的基礎是通過開發、生產和回收材料以實現企業的使命,用材料創造更美好的生活。優美科目前全球有1.1萬名員工,在全球各大洲開展運營,客戶群遍及全球;2021年,優美科集團收入達到4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76億元)。
而且,優美科在1982年進入中國市場。至今,優美科在中國設有8家工廠,分別位于天津、蘇州、江西贛州、廣東江門等地;以及7家貿易公司,分別位于北京、上海、蘇州、 廣州、成都、香港等地。優美科區域總部位于上海。2022年8月,優美科入選2022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排名第500位。
“雙方的合作可以稱得上是強強聯手。”中南大學交通運輸研究中心研究員時蔚然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認為,盡管PowerCo是新生企業,但背靠大眾汽車集團且已經將大眾汽車的電池業務集中管理,擁有較大潛在實力,而優美科是有百多年歷史的跨國巨頭,在動力電池材料領域有難以替代的地位,雙方的合作,將為大眾汽車的電動化進程提供更加務實的保障。
電動化帶來更多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及電動化帶來了越來越多的合作。
事實上,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增長,動力電池領域多種形式的合作也在屢屢出現。其中,大眾汽車并不滿足在歐洲“家門口”發展動力電池及相關合作,而且已經開啟了更多的合作。在中國,2021年,大眾汽車與國軒高科達成新的合作。根據雙方協議,國軒高科不僅將負責優化德國薩爾茨基特動力電池工廠的技術和生產布局、設備部署和制造工藝流程,還承擔加快電芯工業化生產的速度的相關技術支持工作。
當前,動力電池技術仍處于快速迭代升級中,CTP、刀片電池、JTM、半固態電池,全固態電池等,在這背后體現的是近年來動力電池行業不斷創新及其新技術的競爭。
在這樣的行業發展形勢下,整車企業、動力電池企業、電池材料企業之間的合作正日漸增長。“近年來,如同汽車零部件產業的全球化一樣,從整車到動力電池及電池材料領域的全球化合作的增多,與動力電池產業的全球化步調是相符的。”于冬生認為,在電動化已經成為全球汽車產業大趨勢的背景下,這既是企業為了自身發展需要所作出的選擇,也是推動新能源產業加速前行的動力。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汽車產業排行榜
-
2022-09-28 09:20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汽車產業熱門推薦
-
2022-09-28 09:20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