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大道一区二区,亚洲小视频在线,天堂а√在线地址中文在线,久久蜜桃精品,少妇又粗又猛又爽又黄的视频,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在线,狠狠色狠狠色综合网

伴隨終身的檔案:“建議適度向本人公開,應關切棄檔和造假”

2023年6月27日,四川省瀘州市一位母親因拆開女兒人事檔案袋的封條,導致女兒大哭的視頻登上社媒平臺熱搜。次日,這位母親在社媒平臺發文致歉,并稱私拆女兒檔案是自己無知,此前并不知道檔案的重要性,有關部門已經在當天重新審核并封印了檔案。


(資料圖)

此則新聞也引起了黃霄羽的關注。作為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教授、中組部干部人事檔案專家,人事檔案管理是黃霄羽重點關注并長期進行的研究方向之一。她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對待人事檔案這樣一種有著諸多功能的資源,社會長期以來重視程度不足,檔案部門的管理工作亦有不規范之處。

黃霄羽指出,近年來,國家對于人事檔案工作愈發重視,而人事檔案管理的實踐與政策也亟待完善。

黃霄羽。(受訪者供圖 / 圖)

國內外差別

南方周末:中國現行的人事檔案管理相關制度是如何漸漸成形的?

黃霄羽:我們國家從古代到現代,對人事檔案始終實行的是集中統一管理制度。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是單一的公有制經濟,整個人事檔案都采取單一的管理方式:中組部是最高的主管機構,下面是各級黨委組織部門分級集中負責管理。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實行了市場經濟改革,就出現了一個新的群體——流動人員,也就是體制外的人員。他們的人事檔案還是保留了集中統一管理的體制,只不過管理的主導權在人社部,人社部下面有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機構,它們負責分級集中管理流動人員的人事檔案。

南方周末:中國的人事檔案工作有怎樣的特點?

黃霄羽:其實很難用一句話去描述或概括。除了我剛才說的人事檔案集中管理,我國一直以來還實行“檔隨人走”的制度。

什么叫“檔隨人走”?就是一個人如果發生了工作單位或主管單位權限的變動,那么他的檔案就要跟著人員的調動、變動而同步轉遞。據了解,很多西方發達國家并不實行這種制度。

國外實行的主要是“人檔分離”。舉個例子,如果我在國外,從A大學調到B大學,我的檔案中,A大學的這一部分還會保留在原單位;我到了B大學以后,B大學會為我重建一套新的人事檔案,所以國外就是人檔分離。

南方周末:曾有學者指出,傳統的人事檔案管理制度并不適應改革開放后的市場經濟,你認同這個觀點嗎?

黃霄羽:我理解,可能在改革開放初期,出現過扣留檔案來限制人員流動的情況。當時,人事檔案是單位對人員進行管理控制的一種工具。現在好很多了。人事檔案有轉遞的制度要求,單位也意識到人員流動是大勢所趨,所以可能就沒有之前那么多控制或扣留檔案的情況。但是因為全國單位多,地區差別也比較大,也不能說完全不存在。

為何棄檔,為何造假

南方周末:有觀點認為,人事檔案管理曾經出現棄檔死檔、人檔分離、虛假檔案、黑檔案等問題。在你看來,現在這些問題還存在嗎?

黃霄羽:人事檔案可能不到關鍵時間和節點,人們意識不到作用。特別是大學生,覺得將來到體制外就業,好像檔案跟自己沒有什么關聯。我覺得檔案意識薄弱是造成棄檔的一個很重要原因。

當然,這也有可能是體制上沒有理順。如果大學生在體制外單位就業,那么按照有關政策規定,檔案應該從高校轉遞到學生戶籍地(或工作地)的人才服務機構。但是近些年也有新的政策規定,允許把畢業生檔案放在學校暫存兩年之后再作處置,每個學校可能處置方式不一樣,所以這可能會造成學生不知道自己檔案的去向。

檔案為什么造假?因為體制內的單位都是以檔案來作為參考憑證,所以它就和個人利益緊密掛鉤。利益驅動是檔案造假的根本原因。據調查,檔案造假的表現有“占位子”,即偽造履歷以獲得公務員或事業編制身份;“圖帽子”,即為了升遷提拔或留任,把年齡改小、黨齡改早、工齡改長、學歷改高;或“掙面子”,就是為了面子上好看,把履歷弄得漂亮一點,主要表現為學歷造假。

針對人事檔案造假問題,中組部啟動了數次干部人事檔案審核。影響比較大的審核有兩次,一次是2006年中組部出臺了《關于進一步開展干部人事檔案審核工作的通知》,審核的重點是“三齡一歷”,三齡即年齡、工齡和黨齡,一歷就是學歷。這次審核稱“全面審核”。2012年黨的十八大以后,檔案造假是國家主要打擊和控制的行為。到2014年,中組部又出臺了《進一步從嚴管理干部檔案的通知》,重點審核“三齡二歷一身份”。三齡不變,二歷增加了一個工作經歷,一身份就是干部身份。現在大家對考公考編都很重視,因為這些利益和自己掛鉤——干部將來退休的時候,社保的標準待遇與工人是不同的,所以有人會偽造干部身份,這種造假也需要嚴格的檔案審核。這次審核稱“專項審核”。

但是因為全國情況比較復雜,目前情況有所好轉,但虛假檔案還是存在。中組部也會不定期通報一些檔案造假的典型案例,提醒有關單位和人員重視。

南方周末:如何看待“檔隨人走”?

黃霄羽:“檔隨人走”的制度設計能保證一個人的人事檔案始終處在集中統一管理的狀態,但這種制度的不足之處在于,轉遞過程可能會存在風險,一個是人事檔案丟失的風險,因為檔案有實體;二是人事檔案的信息內容被泄露或篡改的風險。

國家為了控制檔案轉遞中的風險,在干部人事檔案工作中,檔案轉遞始終堅持只有兩種方式,一種叫機要交通或者機要通信,還有一種就叫專人送取。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的轉遞,可能是考慮到高校的現實情況,因此在2021年修訂的《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服務規定》中增加了一個途徑,可以通過EMS進行轉遞。

國家政策規定,個人是不允許自帶檔案的,也不允許非指定人員隨便來拿檔案。先前新聞里那個(被拆檔案的)女兒,她的學生(人事)檔案為什么會出現在家里?情況我不太了解,但嚴格來說這就是違規行為。

建議對本人適度公開

南方周末:你曾在論文中提到,中國人事檔案管理過于強調保密原則,你現在還這樣認為嗎?

黃霄羽:人事檔案保密制度分兩個層次:一是對當事人保密,二是人事檔案對社會也是保密的,默認的規則就是不開放。

這個制度可能不太能保障當事人的知情權,以前我寫論文的時候也有提及。后來在2005年,我應邀參加第四次全國干部檔案工作會議作專家報告。當時我提了一個觀點,建議人事檔案適度向本人開放,不要完全一刀切。其實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人事檔案有很多信息本人是可以了解的。人事檔案的十大類材料,很多是本人填寫的;還有一些內容,比如說單位考核鑒定,有的鑒定意見上會有本人簽字欄,當事人需要簽字確認。

南方周末:這個意見后來有反饋嗎?

黃霄羽:當時中組部辦公廳的有關領導提了建議,說在我們國情下,還是不太適合把干部人事檔案對本人開放。解釋是,人事檔案里有些材料可能會涉及一些問題或者存在風險,比如說干部因違規違紀受到了處分,檔案材料里除了有干部受處分的決定結論之外,可能也有舉報人檢舉的材料。

這種擔心我完全可以理解,但這是在當時的紙質環境下。在數字環境下,這種擔心是可以解決的,一則可以設立查看權限,二則可以通過紙質檔案的數字化,不適合向本人開放的內容可以采取技術處理的方式,只給當事人看能夠查閱的內容。

當然,現在國家政策規定其實也回應了學界的建議。2018年出臺了《干部人事檔案工作條例》,第三十一條規定:“干部本人及其親屬辦理公證、訴訟取證等有關干部個人合法權益保障的事項,可以按照有關規定提請相應的組織人事等部門查閱檔案”。這表明,人事檔案原則上還是不會對本人開放,但是假如當事人要維護權益、辦理公證,或者有別的合法事項,那么他提出來,可以由單位的組織人事部門代他查檔,這等于是給了一個解決途徑。

但是我覺得還可以把步子再邁得大一點。現在很多工作涉及人民權益的時候,人事檔案還是可以發揮很重要的作用。如果這個制度能夠再作一些更科學的完善,我覺得有助于滿足社會需求、提高大家的檔案意識。

一個人要管210990份檔案

南方周末:你還曾在論文中提及,人事檔案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條件不容樂觀。

黃霄羽:我通過大量的調研,發現當下人事檔案管理專業人員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專業性不強,流動性大,兼職設置居多。體制內的單位相對好一點,但總體來講不太理想,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的管理機構問題就更突出。

人員也不充足。國家政策規定是每1000卷人事檔案設置一名專職管理人員,這還是1991年《干部檔案工作條例》的規定,雖然1991年條例已經廢止,但2018年更新后的《干部人事檔案工作條例》依然沿襲了上述規定。我多次提出來,這個人員配比已經很低了。

2018年我們接受人社部市場司的委托課題,借助問卷調查發現,在946家人社部下屬的公共就業與人才服務機構中,平均一名檔案專職人員共需負責管理6032份流動人員人事檔案。大部分機構中一位專職人員管理的流動人員人事檔案數量在2000到3999份之間,有10家機構一位人員需要負責的檔案數量在40000份以上,其中最高比例的機構一個人需要負責210990份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無論是干部人事檔案,還是流動人員人事檔案,人員配比都相對較低,這是一個亟須解決的問題。

南方周末:為什么會出現人員和專業性不足的情況?

黃霄羽:全國現在有30所左右設置了檔案專業的高校,本身人才缺口就比較大;再加上現在一級學科變成了信息資源管理,檔案只是下設的二級學科,所以檔案專業課程的設置也比較少了,像人事檔案這種專門的課程在很多學校都沒有開設。

南方周末:為什么檔案管理人員流動性大?

黃霄羽:據現實調查,檔案管理部門的地位不高,在單位里邊可能屬于二三線輔助部門,所以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就不強,有的時候不愿意干這個工作,很快就流動。

有些單位的領導對檔案也有一種認識上的偏見,總覺得這是一種保管對象,不需要多高的專業門檻。如果一個檔案人員在工作中表現比較出色,領導可能會把他調到職能更重要或者能力需求更高的部門去,這一定程度反映出社會檔案意識尚不充足。

數字化需加快進程

南方周末:你認為,當下的人事管理制度應當如何改進?

黃霄羽:中組部、人社部其實都提出了一個總體的方向,也就是規范化、科學化和制度化。社會需要把人事檔案管理當成一個專門性的管理工作,它的環節都得規定得很清楚,操作的流程也得非常規范明確,將來制度的設計都要和它能夠匹配。

比如說,關于人事檔案的十大類材料,2009年出臺過《干部人事檔案材料收集歸檔規定》,但是2009年到現在也有14年了,還是沒有與時俱進地加以完善,這就需要有更詳細的制度規定。

南方周末:我觀察到,很多地方的人社部門在做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的數字化,你怎么看待這個趨勢?

黃霄羽:業界關注的電子檔案存在兩個需要解決的問題,第一個是內容真實性,比如說如果在紙質檔案上進行涂改,人們肯定能看到修改痕跡;但是電子信息內容更改了,人們的肉眼無法識別,屏幕上顯示不出修改痕跡,這是我們業界需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個就是電子檔案長期保存的問題。人事檔案現在默認都是永久保存,就算是當事人死亡以后,其人事檔案也要一直留存下去。紙檔保存上千年沒問題,但是磁盤、U盤最多能存多久?美國科學家在論文中的研究結論是不超過30年。我們業界針對電子檔案有一種要求,叫檔案數據遷移,意思是工作人員老得將電子檔案中的信息或數據進行遷移,才能長期保存下去。

人事檔案因為對內容真實性非常看重,加上需要永久保存,因此相對于文書檔案或科技檔案,人事檔案的信息化建設相對遲緩,尚處于起步階段。面對當前數字轉型的要求,人事檔案必須加快信息化、數字化建設步伐。因此,2017年出臺了一個國家標準,就是《干部人事檔案數字技術化規范》,專門針對人事檔案的數字化建設。2020年修訂的檔案法里邊增加了新的一章“檔案信息化建設”,所以信息化的內容在新的法規政策中有所體現,這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文|南方周末記者 姜博文 南方周末實習生 鄧可

責任編輯|何海寧

關鍵詞:

來源:南方周末
編輯:GY653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 相關推薦

相關詞